廠佬讓廠不老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

People
Image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簡稱:廠商會)會長盧金榮出身於工業世家,自幼對科技產生興趣,在美國修畢計算機科學學位後曾在當地創業,開荒過程令他了解到企業管理是一門學問。2000年後,他觀察到亞洲區商機處處,決定應父親要求回港參與家族生意。他明白做工業家(俗稱廠佬)要與時並進,花了數年時間改革公司日趨老化的運作模式,成功提升營運效率;其後再下一城,帶領廠商會的檢定中心升級轉型,引入「產學研合作」概念,設立廠商與大學科研團隊配對平台,協助廠商將產品價值提升。

 

疫情過後香港經濟未見起色,北上大灣區消費潮流更令港廠雪上加霜,各行各業急謀對策。一直致力促進香港工商業發展的廠商會成立了九十年,是本港主要的非牟利工商團體,旗下的工展會廣為市民熟悉。會長盧金榮就任後,密鑼緊鼓助港廠拓展市場,當中一環是協助香港品牌反攻大灣區,多管齊下提升品牌在內地的知名度,拓展內銷競爭力。

 

「香港產品一向予人高質素的形象,只可惜除了少數家喻戶曉的品牌外,內地人對其他香港品牌卻不熟悉。此外,內地與香港對產品標準不同,令港廠打入內地市場時面對一定困難,我們的角色是與兩地政府部門聯繫,協助產品進入內地展銷甚至銷售。事實上,香港有很多具潛力的品牌,遍布小型家電、食品、健康產品以及貴重飾物等範圍,這將是在大灣區推廣的重點對象。」

 

盧金榮指,會透過香港品牌發展局舉辦品牌選舉,建立香港品牌名冊讓內地用家能在網上搜尋,並在內地做品牌展覽,首站將在廣州。此外,內地電商平台滲透力大,故會透過這些渠道推廣香港品牌。

 

帶領檢定中心升呢

 

盧金榮是本地第二代工業家,除了管理家族生意外,亦於廠商會服務了約十八年,見證香港工業轉型,更是帶領廠商會旗下CMA檢定中心轉型的舵手。昔日的檢定中心主要為傳統工業產品做檢測,擁有科技背景的他當上中心主席後,決心重塑品牌為其增值,注入「產學研合作」概念,將檢定帶入科技及數碼化年代,透過CMA的平台聯繫廠商與大學科研團隊合作,將科研應用在產品上,同時一條龍為新產品作第三方檢測及驗證。

 

「檢定中心轉型後,有多個成功轉型案例,其中一個發生在新冠疫情期間,一間膠片生產商通過我們與大學合作,研發出將抗菌塗層應用在膠片上,令產品具防毒功能,生產出透明口罩,我們更為其驗證,令產品層次頓時提升,快速回應市場需求。」

 

另一個成功個案,是將平平無奇的黃薑素,透過科研方法將其融入健康產品中,經過科學化地認證其功效,令產品身價由普通食品提升至健康產品行列。

 

檢定中心在盧金榮引入「產學研合作」下成功轉型,他更定下三個大發展方向,包括科技商品化平台、基因檢測及綠色金融。「綠色金融是大勢所趨,我們為廠商提供培訓及以第三方身份為產品做驗證,同時為這些可持續發展及環保企業聯絡金融機構,開拓新的融資方式。」

 

關注年輕人未來

 

除了協助廠商發展外,盧金榮亦關注怎樣協助年輕人實現夢想,並推動「共享工廠」計劃,為年輕人提供地方讓他們發展工藝及製造業,將相關產品與有興趣的廠商作配對,更有機會於工展會銷售,為年輕人創業開拓渠道。

 

在廠商會服務多年,盧金榮特別喜歡檢定中心及廠商會中學校監的崗位。「當檢定中心主席前,我一直是用家,之後卻成為服務提供者。那時候我落實了將它重塑更新,將工業發展與科研結合,助廠商升級轉型。」

 

「至於校監一職,雖然與做生意無關,但我卻喜歡與年輕人對話,他們爽直及富創意,對我的思維也有啟發。我發覺同學們在機械方面特別有天分,經常在香港及美國參加科技及機械人設計比賽,有些比賽更越級與大學組別較量。其中一次同學們設計水底機械人,去美國參賽,那次研發過程及數十人團隊赴美國參賽的支出也不菲。不過,我非常支持同學們做研究,積極向廠商會申請資金在學校興建水池,方便他們研究相關項目。」

 

盧金榮小時候對機械及電子產品已產生興趣,想知道玩具遙控車如何運作,把它拆開來研究。那時候他的志願是當科學家,在美國升讀大學時選了計算機科學。然而,他畢業後改變了方向,因覺得科學家太集中在研究,範圍太窄及沉悶,轉而踏上創業之路,從事資訊科技解決方案。

 

「創業真的不容易,新公司最難是找客,但由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科網業如日中天,生意也不錯。公司從最初三個人包辦所有工作,發展至數十人的中型企業,可惜遇上2000年科網爆破,業績大不如前。」盧說:「這次創業令我明白到做生意要學管理,缺乏管理知識下,公司盤數該怎樣看才正確也不懂,故決定回大學攻讀工商管理博士。」

 

推動家族生意電腦化

 

畢業後,盧金榮決定返港參與家族生意,因當時意識到中國內地及亞洲發展商機處處,加上父親希望他幫手。他在公司由低做起,負責拓展當時新發展的光碟業務,初期以研發為主,及後涉足銷售工作,經常遊走東南亞、東北亞及內地見客,經過五、六年的磨煉後才晉升至管理層。

 

盧金榮進入管理層後引進科技概念,用了數年時間推動電腦化及制度化。「當時公司還停留在人手處理年代,資料及帳目皆用手寫。我認為電腦及制度化改革是必須的,便向爸爸爭取資源。起初他見到改革涉及成本,不是賺錢項目也有點擔心。及後我向他解釋這是長遠發展方向,能提升工作效率及節省更多成本,最後說服他撥款進行改革。」

 

改革初期很多員工不適應,覺得用手寫比學用電腦更方便,盧金榮沒有一刀切,反而採取逐步改變方式,給員工提供培訓,最後用了三至四年完成整個改革。事實證明電腦化後,同事處理客戶提問及存貨流程等各方面的效率均大幅提升。

 

盧金榮眼中的爸爸是個凡事親力親為、觀察入微的人。兩父子一同管理公司,他覺得除了要處理工作上的關係,同時要兼顧父子情,較做普通員工多了一重考慮。「爸爸傳承給我兩大做生意之道,其一是與客戶建立雙贏策略,客戶做到生意公司自然好;其二是誠信,講了就算數。

 

當賽車手 提升決策力

 

盧金榮參與過籃球、足球、滑雪及游泳等運動,但講到最特別的要數賽車。這項運動需要控制力、反應及決策力,他認為與做管理層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二十多歲在美國創業時,有朋友邀約我一同學賽車,我們在一所賽車學校上課,大約用了一年時間考獲牌照,並開始參加比賽。還記得有一年,我參加美國洛杉磯街道賽,在參賽組別中本來是最快的,可惜隊友協助入油時犯了規,被大會加時懲罰,結果得第三名。」

 

盧金榮在美國玩賽車長達六年,除了練習及比賽外,更與志同道合的車友在美國加州創立了車會,培訓賽車手,他更親自落場教車,指導新人。這項刺激的運動,與他自小喜歡機械及科技的性格不謀而合,維修及裝嵌汽車絕對難不倒他。

 


Image
People

窮學者勇闖極地冰川 下一站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