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揭頁版
iPad高清版App Store下載

 
 
 
目錄 < 返回首頁
會考零分 將勤補拙 終成博士
決心 改寫命運 以終為始的人生哲學
走在新聞最前綫 娛記進修傳播專業
中五中七生 出國留學備忘錄
精選課程推介
推介課程總覽



  More
ABRS (1) BAAC
AB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Services

Accounting Programmes
Hong Kong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ccounting Programmes
Hong Kong School of Commerce

失敗與成功可能只是一綫之差,分別在於我們有沒有盡力追求成功。何永釗會考慘敗,沒有打擊他求進步的決心,反而讓他知道個人的不足,拼命補救,成就今天的富足。

工作遇有困難,何永釗選擇進修來應付,發現愈學得多,愈覺得自己不足,於是幾乎年年都在進修。進修讓人與當代社會接軌,也成為公司挑選員工的其中一項準則。當同齡的人因公司裁員被淘汰時,他的事業穩如泰山。

由於自己從閱讀獲得啟發,因此他希望這方法亦能啟發年輕人,於是將書籍轉贈學生及同事。

經歷求學及事業的種種困境,何永釗學會「隨遇而安」。他說︰「只要勤力總會找到出路,不要輕易放棄。」

會考失敗 儲錢往英國升學
會考沒有一科及格,工作時知道不足,於是籌畫升學大計。
為縮短進修時間,自修報考英國會考課程。

會考失敗努力工作
何永釗除了自資開辦富亦迅國際貨運有限公司,還身兼多個專業協會的要職︰英國特許市務學會(香港)副主席、香港運輸物流學會副會長、英國出口學會香港分會副理事長、香港航運物流協會執行委員,並在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擔任教職。然而,他中學會考只有「5F、2G」的成績。

「1967年我參加中學會考,那時最低級別是F、G及H,我拿5F、2G的成績。由於沒有一科成績及格,自然無機會升讀中六,於是便投身社會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出入口公司當後生,我拼命學習,希望以勤力補不足,結果3個月就升至出口文員。」

「我在小型公司任職,有機會學習所有出入口相關文件的知識,工作了6個月後,更升至主管,後來我便轉職到一間大公司。當時知道自己英文有所不足,講及讀也有困難,明白日後若沒有改善,便沒有前途。」於是,何永釗開始進行進修的大計,儲錢往英國升學。

為將來籌錢往外國升學
因為不足25歲,何永釗當時不符合香港自修生的資格,於是他打算到外國進修,卻遇到外國課程內容過分淺易的困局。「我用了3年時間儲錢,到英國Aberdeen修讀專為海外學生而設的英文課程(English for Overseas Students)。同班同學多是16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學生,我卻是24歲,再加上英文程度太淺,於是我向註冊主任反映,他卻要求我必須考試及格,才能繼續升學。」

何永釗指出,若按原來學校的計畫,最少要4年才能升上大學,於是他以自修生的名義,報讀愛丁堡商學院的會考課程。「我當時以自修生名義報考GCE O and A Levels。花了1年時間自修,到圖書館溫習、翻閱及試做以往的考卷,結果順利考獲3個A Level:中國文學、經濟和會計學,以及4個O Level:英文、英國憲法、數學及商業學,並入讀了龍比亞大學(Napier University)。」

在職進修 補工作所需知識
同時修讀多個專業資格,為自己提供多條出路選擇。
應聘專才要求的待遇過高,索性自己跑去進修。

報考專業考試找出路
因為何永釗升讀大學的信心並不大,於是除了報考會考外,他同時修讀了LCC Accounting 及 Royal Society of Arts (RSA) 的會計證書課程,以便萬一在GCE A Level 試中失敗,可以攻讀會計師專業資格。後來,他回港後在香港自修並在兩年內考獲ACCA的Certified Diploma in Accounting and Finance及英國國際會計師資格,讓自己有多條出路可以選擇。最後成功修畢全部課程,結果獲得了兩個資歷。

何永釗回港到Cable & Wireless System Ltd(大東電報局的附屬機構)工作,公司為香港警察製造對講機。後來,因為升職條款規定要6個月離職通知,眼看上司又很年輕,估計晉升自己的機會微,他便跑去朗文出版社做行政經理,同時報讀香港大學管理系的研究院文憑(相等於後來MBA的第3年課程)。

為事業年年堅持進修
31歲時的何永釗,已成為香港Moller’s Ltd(摩拿洋行)的業務經理,是公司第一位中國人擔任經理職位,摩拿洋行的老闆亦為黃埔船塢的大股東。「1983年有韓國公司到香港開業,我當上了董事,10年間公司規模由10人增至500人,資產由33萬增至3億元。」

由於業務需要,公司計畫聘請熟悉租船知識的專才,因為應聘者要求的待遇過高,他們要求的待遇,相當於何永釗作為公司董事酬勞的兩倍,於是他便決定自己報讀一個船舶經紀的專業資格(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Shipbrokers)並同時修讀市場學碩士課程。「1992年,公司業務急速發展,由每星期運送50個貨櫃,急速增至4,000個。因公司電腦系統不敷應用,我便到理工大學修讀資訊系統碩士課程。」

同時,何永釗還到澳門大學(前身為東亞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原本20個月的課程,他只花了16個月時間便修畢。無論工作如何忙碌,只要有目標、有動力,進修並沒有想像中「困身」,這是何永釗的親身體會。

不斷學習 成招聘員工準則
進修可培養員工的邏輯思考,也成為企業招聘員工的準則。
世界經濟急促變化,愈學得多,愈覺自身不足。

創業也要求學問
2001年,何永釗創辦了富亦迅國際貨運有限公司,自己創業做生意,仍然堅持追求學問。「我進修都與工作有關,如MBA、會計、市場學、航運等知識,全部都能大派用場。1975年,我有意修讀法律,因為既可培養全面的邏輯思考能力,而且當業務遇到法律疑難時也有用,不過因為自己年紀較大,所以最後放棄了。但後來心有不甘, 最後在2007年考獲英國UNIVERSITY OF WOVERHAMPTON的法侓証書。」

「進修或許是為了工作需要,如學習新事物、新手法、應付新工作等。公司要進步,員工便需要與時並進。因此在招聘員工時,若申請者過往3年沒有持續進修,我多數不會聘用。不斷進修,思想才會開放,才會願意聽取別人意見。」

進修動力源於補不足
雖然工作推動了何永釗不斷進修,但原來他最大的動力卻是源自會考時的失敗。「我中學會考失敗,無法在香港升學,力有不逮,只能嘗試接駁海外課程,才不致於在事業發展上遇上『行人止步』的情況。」

「世界近30年的變化,較過去5,000年都多。競爭來自全世界,我們小時候聽見西方社會教育小孩時,指中國及印度無技術可言,不用擔心他們的小孩會構成競爭。現在怎樣呢?他們擔心兩國的小孩搶他們的飯碗。」

「我認為努力和運氣,對事業發展都很重要,但個人求學的慾望,也佔一個重要席位。愈學得多,愈發現自己的不足(The more you learnt, the more you feel inferior),這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或許因為個人求知慾強烈,才讓何永釗在大學擔任教職,為香港培養出不少專才。他期望透過香港航運物流協會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預計在9月開辦的航運課程(課程有待審批),為業界培訓新力軍。

持續增值 轉工適應力高
持續進修是必須的,最少減低挫敗的機會。
遇困難全情投入,發揮香港人適應力強的特點。

持續進修減挫敗機會
何永釗說,持續進修未必一定讓人有重大改變,但最少減低挫敗的機會。「幾十年來我持續進修,即使經濟改變,對我事業的影響也較少。早幾年聽聞香港電訊業裁員時,採用了『555』方法,即凡中五程度、50多歲、月薪5萬元的經理,均成為被裁對象。」此外何永釗有些朋友,他們身居高位但連電腦也不懂操作,轉工的適應能力也較弱,可見一面工作,一面進修增值是必須的。在1992年, 由於何永釗任職的船公司改變經營模式, 脫離遠東船工會運費同盟, 以低廉運費搶貨, 結果貨量大增,以致船公司的電腦系統不能一下子應付大量數據運算要求。為方便跟韓國總公司溝通及協助電腦部同事推行電腦系統改善工程, 何永釗毅然於香港理工大學供讀及在30個月後考獲一個PART-TIME的資訊系統碩士學位, 以便推行TOP-DOWN AND INSIDE-OUT CHANGES。

香港的優勢在哪裡?「日本加上亞洲四小龍,各有成功的因素。日本精幹,韓國苦幹,台灣蠻幹,新加坡順幹,香港快幹。香港人處事靈活、適應力強是長處,應該好好把握。」

遇困難全情投入
當何永釗在代理墨西哥國家船公司工作時,曾經遇到這樣的挑戰︰「我們為墨西哥航運公司擔任香港代理,有次需要將114個20尺裝有花生的貨櫃,由香港準備運往墨西哥。原本安排的船隻從日本經台灣再到香港,抵港時已滿載。若不趕快運送,花生不但會變壞,而且未能在入口期限前送抵,貨主將損失慘重。」

「我們首先透過一艘新加坡到港的船隻運送,但對方因正忙於清理垃圾,耽誤了一個多星期才轉運了40個貨櫃。後來我們又找來專門運載汽車的船隻,但因為船隻架構不同,一晚才能吊起10幾個貨櫃,惟有通宵達旦,看著上貨完成。」困難最終獲得解決,何永釗也再次活生生地演繹了香港人「快幹」的特點。

轉贈書籍 啟發年輕人
向學生及員工轉贈書籍,讓年輕人得到啟發。
遇到意志消沉時,永不放棄尋找出路。

狼性管理的啟示
何永釗在大學教授時,不但喜歡送書予學生,作為一種獎勵,而且也推介具啟發性的讀物,如《The World is Flat》、《Blue Ocean Strategy》及《狼性管理在華為》等。

「華為企業很重視團隊管理,認為要像狼一樣有敏銳的嗅覺和團隊精神,並注重紀律,工作對事不對人,每個人要為自己工作負責,權力下放得宜……若狼誤踏捕獸器,牠會咬斷腳逃跑。」1988年華為創立時,註冊資金只有2.4萬元人民幣,1999年已經突破100億元,也成為備受世界注目的中國企業。

何永釗透過各類成功企業的例子,與學生及同事分享,甚至不惜大量購買這些著作轉贈,目的就是希望讓年輕人得到啟發。「今年我有新計畫,希望與同事到澳門、深圳等地,進行腦震盪的交流,藉此激發團隊的合作精神。」

自我開創事業前路
讀書求學問,工作求回饋,但總有遇到意志消沉的時候。何永釗說︰「路是走出來的,一時失敗,或許會是契機。我到英國讀書時,繳交學費後,只剩下50英鎊,要到中餐館全職,才能應付生活費。」因為個人的艱辛經歷,所以他願意為別人伸出援手,也為香港發展作出貢獻。1992年,何永釗、前香港行政兼立法會議員麥理覺、Dr Cautherley及香港商界人士等成立「龍比亞大學獎學金」,每年資助3至9名香港學生到英國讀書,至今已有27名學生學成歸來。

「將來要做甚麼?我會尋出路,多作思考及計畫,不要放棄,不要自暴自棄。讀書考試一時的失敗不要緊,只要勤力,總會找到出路。」何永釗是港人自強不息的真實寫照。

撰文:盧峰
攝影:Peter(部分為星島日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