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一次四川地震,香港大學工程學院的霍偉棟博士自此離不開電子教學研究,不斷開發及改良iClass雲端互動電子平台。他指着第一代的iClass,竟是一張類似「百萬富翁」電視節目、附有四個「選擇」按鈕的椅子, 說是昔日用來逼「羞澀」大學生堂上回答老師提問。到後來iClass應用到平板電腦上,更成功殺入中港澳的中小學。但霍偉棟未有停下來,因新一波教育數據挖掘及分析平台,正等著他與團隊共同開發。
港大工程學院助理院長(外務關係及知識交流)霍偉棟博士,堅持要以影片、powerpoint配合訪問,說這樣才能更生動、清楚和互動。這或許是他多年來醉心電子教學研究所養下的習慣。
霍偉棟川震組團隊
擁有工程專業背景的他,不搞納米技術、太空科技等大學科基礎研究,卻年復一年專注於「落地即用」的電子教學軟硬件,他形容是因緣際會才接觸到電子教學。08年四川發生大地震,他帶領四五十名工程學生遠赴當地重建,為災區中小學安裝多媒體教學系統、太陽能供電予電子教學,以及搞衞星電視。就在那時,他發現同行義工大學生與他一樣,對電子學習的建設大感興趣,於是慢慢組織起整個研究團隊。
回港後,霍偉棟鼓勵學生在功課上發揮創意,不求分數,但求回饋學校,有學生便在09年研發出iClass1.0,最初在港大的演講室應用。霍偉棟指着旁邊的普通課室座椅,原來是iClass1.0的真身,椅子上安裝四個圓形按鈕,他笑說︰「這是一個互動系統,玩法有如百萬富翁,你都知學生上堂答問題怕醜,老師對住一班二百人,為確保人人參與,便要求學生按下椅子的按鈕,回答問題,學生答案立即送到老師手上。」
但由於這類座椅不能廣泛應用,眼見10年平板電腦開始盛行,該團隊於是着手研發iClass2.0,讓學生直接在各自的平板電腦上輸入答案,再傳到大熒幕上,師生便能對其他同學的作答一目了然,促進教學互動。現時iClass更廣泛應用到澳門、上海、廣州、杭州、江蘇及本港二三十所中小學。
教師即時作出分析
他們四年前開始搞iClass,到今天市場已出現類似的互動學習系統,他直言,若只停留在昔日輝煌時代,很容易被淘汰,故他已在發展「流動裝置管理系統」的新方向,「要全班學生拿着平板電腦,一同按第五個掣,跳到第三篇文,再回答第二題,未必個個學生跟得到,故要有系統幫教師管理學生流動裝置,不然有學生私自登入facebook及玩Angry Birds也無人知。這是流動教學的新趨勢。」
他們同時埋首建立一個基於雲端的教育數據挖掘及學習分析平台,霍偉棟戲謔,以往學校針對學生的學習分析,有如解剖搵死因,學生都完成了一年的學業,才得出學習評估,已經太遲,但教育數據挖掘及學習分析平台,就能協助老師輕易作出即時分析,如整合班上學生的共通錯處,顯示班上成績分布,有助老師識別學生的學習差異,及時拔尖補底,或設計更適合他們的教學模式。
年輕人開拓更貼身
他以超市的電腦化零售管理系統為例,讓零售業能整理數據,了解客戶的喜好及購物模式等,「市場分析員亦會運用購物籃分析法,分析客戶購買的貨物的關連性,例如當大部分客人會同時買麵包及牛油,那麼賣家就能把它們放在一起推廣,增加銷量,電子教學亦然。」
他續說,小學數學有五個範疇,包括數字、量度、圖形空間、統計及代數,「老師可通過購物籃分析法,了解學生在各範疇中所得成績之間的關連。就如圖形空間成績好的同學,一般在量度範疇也會表現得比較好。老師日後便可在教量度範疇時,減少授課時間,把時間放在學生較弱的範疇上,增加學習效率。」該團隊正研發提升及增加數學電子教科書的大數據分析功能。
談及連串大計,霍偉棟喜上眉梢。「我自己在大學教書,每年最多對着三四百名港大學生。我時常在想,如何能將自己的影響力變得更大。」通過鑽研電子教學,他說這樣便能令全港三十萬名用上電子教科書的小學生也能受惠。
現時霍偉棟的研究團隊的成員,平均年齡只有約二十五歲,但他認為由這班年輕人去開拓電子教學,比一些有經驗的IT專才來得更好、更合現今學生的口味,因為他們也是真正的用家。iClass平台過去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佳無間斷網絡及最佳生活時尚(流動學習及出版)兩項大獎。霍偉棟及其團隊於10年及去年分別獲頒香港大學工程學院最佳教師獎及傑出教學獎(團隊)。他笑說,一個老師的最大成就是能見證學生的成就,這比自己拿獎感受更深。
本文摘自2015年1月11日《星島日報》每日雜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