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 鄭裕彤

People
Image

香港上一代的億萬富豪多有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人稱彤叔的鄭裕彤,他的傳奇又是怎樣的劇情,珠寶大王?地產大亨?「沙膽彤」由來?四名子女為紀念父親,請來學者王惠玲博士及莫健偉博士,為父親出了本傳記 :《鄭裕彤傳—勤、誠、義的人生實踐》,答案其中尋。此書製作逾四年,訪問近六十人,到過鄭裕彤家鄉順德,探訪祖屋,追訪鄭氏家族、企業等相關人物,最終立體化地展現彤叔的傳奇一生和獨特個人魅力。透過他的奮鬥經歷,折射出香港半個多世紀的政治變遷及經濟起伏;透過頂級富豪和商界名人如李嘉誠、李兆基、馮國經、廖烈智等作序,見證了彤叔的長袖善舞。同時也表達了為人子女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希望留住爸爸的珍貴回憶。

周大福慈善基金主席鄭家成看着新書育成,就像回顧了父親一幕幕的人生,有艱苦也有燦爛。「本書寫他的奮鬥,和現在的年輕一代形成好大對比。」鄭家成坦言父親做人處事的方式值得後人參考,作為借鏡,做人要勤奮。他聳肩淡然道:「你不同意,我無所謂。」誰領悟了就誰得益。在他看來,世間萬物,好講緣分。

走進鄭家成的辦公室,迎面而來的古董屏風、明式家具、黃花梨羅漢牀,一室古雅,書卷氣瀰漫,眼前坐着兩位學者王惠玲博士及莫健偉博士,和周大福慈善基金主席鄭家成,他們由籌備、採訪、著述到面世,回顧了彤叔的一生。果然,這世界比光速更快的是回憶。

「以前和爸爸在一起,有些細節根本不以為意,看這本書時才記起:對呀,爸爸真的是這樣。」雖然不是新發現,但感覺頗新奇,在鄭家成眼中,父親是個有愛不輕言的傳統男人。「我感覺當然是錫我們,但始終不像現在出世的孩子,可能買部十幾萬的相機影影影影,由細到大影了十幾萬張相,我們沒有這些。情形就如現在拍拖的男女可以講些好肉麻的說話,以前那年代都不會啦。」

偶然父親帶他們去趟新界郊遊,已夠樂上半天,「當時駕車出去便玩一整天,要坐汽車渡輪過海,大家擠在車上,興高采烈!試過帶親戚一起去,一輛車坐了十個人,小朋友多,記得警察經過就會抓住量高度,因為超過一個高度就當作成年人了。」

他又記得爸爸有空會帶他們去吃西餐、看西片,在家吃慣順德菜的他們可以用刀叉進餐,最是雀躍。「爸爸愛看西片,媽媽愛看廣東片,所以我白天陪媽媽去看廣東片,晚上便陪爸爸看西片。」說時一臉笑意,「這就叫作回憶!」

四年多前,鄭裕彤臥病在牀,四兄弟姊妹已決定為父親出書,捉住回憶的尾巴,故請來王惠玲博士及莫健偉博士撰寫。由於當時彤叔已不能親述內容,兩位博士只能從第三者口中及現有的檔案資料,考證他的故事和人物性格。基於搜集籌備需時,他們向鄭家成提出大膽的請求:可否給十八個月的時間整理再作決定。莫健偉坦言:「想不到鄭先生第一句就答應了,我們都好意外。他唯一要求是傳記不炫耀其家族財富和父親的成就,只希望以學者的角度敘述鄭裕彤及其家族的人和事。」

發達和成功秘訣向來是名人傳記的必備內容,沒有這些內容怎能算是傳奇?兩位學者到訪鄭裕彤家鄉順德,又到倫教等地進行考察、訪問,與近六十名受訪者共進行了七十多次的口述歷史訪談,加上大量的資料檔案搜集,花了四年多時間,撰寫成《鄭裕彤傳—勤、誠、義的人生實踐》。

不炫想富

他們下筆時盡量避免走向傳奇和英雄式的敍述,反而細緻地描述個人、家族和企業的經歷,把主人翁的人生歷程置於時代和地方的脈絡進行交互敍述。全書共分七章,包括〈家鄉倫教〉、〈與金業結緣〉、〈珠寶大王的成長路〉、〈整合珠寶金行一條龍〉、〈地產江山〉、〈鄭裕彤在中國〉、〈公益與教育〉。每一章正文以外加插了「外篇故事」,由受訪者和身邊人的故事折射傳記主角的人物個性,讀起來趣味盎然。書中講述彤叔如何把周大福發展成珠寶王國,其後更抓緊香港人安居樂業的需求,覷準時機在地產界大展拳腳,見證了企業精神激發於遷徙流離之中。

鄭家成強調,出書主要是想給鄭家後人看,尊重父親重視家庭的精神,同時也藉彤叔的勤奮打拼的真人真事,勉勵大家努力。「我跟兩位作者說,不要炫耀他如何成功,不要講錢!今時今日如果身家無過千億都不叫有錢,所以講錢十分瑣碎。反而想講他如何由低做起,由一個晚上睡在店裏的後生,打拼到管理幾家上市公司的老闆!你說這是否叫成功,我不想去評論,但看看他艱苦奮鬥的過程,值得大家借鏡。」

望年輕人戒懶

鄭家成有感而發道:「不怕得罪講句,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太懶散。我常說,一個人蠢不要緊,可將勤補拙;但如果一個人聰明但懶散,就沒有甚麼前途。你以為一張千元鈔票會在門縫中自己鑽進來嗎?你都要開門出去才會發現得到吧!」父親的奮鬥過程和時下青年成強烈對比。「你說他老套,靠運靠外父,怎講都沒所謂,反正你領悟到了就自己得益,吸收不到都無辦法,就當我騙了你一百六十八元買這本傳記,又或者騙了你時間。我說我的話,聽不聽是你的事,我真的不介意。出這本書出發點也是一種慈善,始終做善事好講緣分。」

家族團結,一直都是豪門的終極挑戰。問鄭家成如何克服?他直言不諱道:「我覺得家族糾紛是好複雜的事情,牽涉好多人性問題,最慘大家都是親人,又或者是關係密切的人,之間很多所謂誤解,其實可能是溝通問題。」家族反面,益了律師、傷了和氣,最是可惜。他搖頭歎息:「我不知該如何說,分多點、分少點,如果大家的心胸容量夠大又有甚麼關係?更何況很多時都未必是錢的問題,而是氣的問題,面子的問題,你分多豈不是你高過我,我位置為何要低過你。」

信佛的他,認為位置高與低,面子威不威,很多時都取決於自己的心態與我執。「位是你自己擺,你完全可以自己衡量,為這種事來生氣,真的好『戇居』。」最重要的一點:「有沒有想過先人看到會怎樣?絕對不舒服。就算他不在世,你都尊重一下他呀,更何況那些錢是他賺回來的。」沒有影射,不要對號入座,但可曾有那麼一絲絲的一言驚醒?

李嘉誠與鄭裕彤

與鄭裕彤相交四十年的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今次也為彤叔的自傳執筆寫序,分享鮮為人知的相處點滴,他在書中寫道:「猶記得四十年前,我們相遇於一次賣地會,毗鄰而坐,我早已停投,卻見他還一直積極舉手叫價。眼見價位節節攀升,遠高於合理回報,我急按其手,低聲問他:『這樣的呎價,為甚你還要追下去?』他低聲叫我別擔心,說有幕後大合作方想投此地建酒店,買家有長期投資打算的計劃,讓新世界負責興建以及管理。我恍然大悟,舒一口氣,替他焦急而出手相勸,原來他早有運籌用謀之遠。」

李嘉誠又提到早前得悉彤叔急病入院,馬上放下工作,趕赴養和醫院探望,豈料推門進病房,見穿上病袍的他,竟與幾位牌友興高采烈地在麻將桌上打撲克,於是放下心頭大石,笑說:「見你這模樣,替你高興,證明你沒事,那我先走了。」誠哥形容鄭裕彤性格率直、開朗,人前不矯飾,遇事能冷靜沉着,其樂天智慧過人。


Image
People

陳育強化身「牆之補」 為藝術和商業牽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