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全面睇 - 放下‧ 自在

Column
Image

最近多了人移民,自己也年歲大了,疫情緩和後飯局多了,愛問人家退休如何打算,計畫一下登「六」的歲月。猶記十多年前,曾藩光醫生愛說退休準備,三十五歲前要找一種工作以外的興趣─他開始學習抽象畫,每星期一天上堂加上一天畫畫,不亦樂乎。

人生是一段又一段的路,一個又一個的階段,就如心理學家Erik Erikson 提出的人生必經的八個社會心理進程(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第一階段在零至一歲半,是信任與不信任(Trust vs. Mistrust)的對壘,過關後獲取了希望(Hope);

第二階段在一歲半至三歲, 是自主與羞恥(Autonomy vs. Shame)的對壘,過關後獲取了意志(Will);

第三階段在三歲至五歲, 是主動權與內疚(Initiative vs. Guilt)的對壘,過關後獲取了決心(Purpose);

第四階段在五至十二歲, 是努力與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的對壘,過關後獲取了能力(Competency);

第五階段在十二至十八歲,是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的對壘,過關後獲取了忠誠(Fidelity);

第六階段在十八至四十歲, 是親密與孤立(Intimacy vs. Isolation)的對壘,過關後獲取了愛(Love);

第七階段在四十至六十五歲,是生產力與停滯(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的對壘,過關後獲取了關顧(Care);

而最後的一關是第八階段,在六十五歲以上,是自我完整性與絕望(Ego Integrity vs. Despair)的對壘,過關後獲取了智慧(Wisdom)。

從上述的心路歷程來看,小兒的經歷是影響深遠的,所以父母或照顧者的愛及處理方法嚴重影響兒童成長及日後的應變能力;而十八至六十五歲則是成年期的愛及生產力,弄不好會孤單和停滯。而身為精神科醫生,最常接觸的成年病人多是愛及事業問趙。人生愛晚晴,登「六」後卻是自我整合的日子,一切都要放下自在,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Image
Column

智富增值 - 動盪中要謹守原則

Image
Column

職場升呢 - 發展綠色科技 不容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