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徒孫 不問生死 殯儀業商會理事長 郭凱邦

People
Image

第五波新冠疫情,累計超 過九千人死亡,殯葬服務被視為受 惠行業。那陣子殯儀業商會理事長郭凱 邦忙於向外解說,業界其實困難重重。承傳 家族殯儀業務的郭凱邦說:「短時間內這麼多人 死亡,可謂百年一遇,完全超出了行業的負荷,香港 對上一次那麼多人死,已經要數到過百年前的鼠疫。」疫 情下,大批遺體被迫存放到臨時凍櫃,未能及時火化,一些 遺體在出殯當日已經出現腐化,家屬連想擇個吉日也等不 及,更遑論要籌劃一場喪禮。「平日做一單,可以各方面都 做得完善,但現在環境使然,迫使家屬只能希望簡單、 快。」程序是完了,但對先人那份傷痛及愧疚卻久久不散。

這位自小習詠春、師承葉問兒子 葉準,長大後彈古琴、讀易經的禮儀 師,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視殯葬 服務為做功德,面對疫下慘況,深感 無奈:「每一個過身的市民,都曾經 為香港付出,來到人生最後一程,都 值得畫上一個完美句號。」

過去兩年,本港每日平均死亡人 數是一百三十多人,而第五波疫情期 間,接近一個月,每天染疫死亡個案 已經逾百宗,高峰期一日更有近三百人死亡。郭凱邦以數據解說:「即是 等於多了一倍,甚至兩倍、三倍人死 亡,醫院、殮房人手不夠,病人過身 後的第一步,簽發死亡文件的時間, 已比正常多幾日。」

「全港有大約一百二十個靈堂,有 些家屬等不了,只租用數小時,或者索 性不租,就在醫院或殮房做簡單儀 式。」加上香港的棺木、鮮花、香燭祭 品等,依賴每日由內地運到本港,本地 存貨不多,三月深圳一度封關,棺木一度只夠應付兩三天的需求,雖然當局及 後經水路加運棺木來港,又延長火化服 務時段至近二十四小時運作,但幫助有 限。「全港靈車不足八十輛,運載力沒 增加;火化服務延長了時間,但哪有家 屬會深夜出殯呢?我處理過的個案,最 夜也只是晚上七時出殯。」即使疫情漸 趨緩和,積壓未處理的逾千具遺體也需 時消化,預約殯儀服務已排期到5月 底。

為先人穿衣 須緊密接觸

涉及傳染病的遺體,會以「紅」、 「黃」、「藍」三色標籤分級,新冠病 毒屬第二級「黃」標籤,家屬可以在殯 儀館內瞻仰遺容,但不宜為遺體裝身及 化妝,雖然世衞及本地專家都曾指出, 經接觸遺體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不大, 惟殯儀業界對此有保留。

「以裝身為例,遺體曾經存放在凍 櫃,會變得僵硬,我們替其穿衣時,要 先將衣袖反轉,套在自己手臂,再捉住 遺體雙手,把衣袖套到遺體,過程中與 遺體有緊密接觸,幾乎面貼面,而遺體 內有些氣體,可能積存六至八天也不 散,穿衣期間遺體可能會嗝氣,所以擔 心不無道理。」

四十二歲的郭凱邦,五年前當上殯 儀業商會理事長,大概沒想到任內會遇 上世紀疫情,正如他所說,祖父輩也未 必見過這場面。

不理反對 輟學入行

郭氏祖籍廣東三水,曾祖父一代已 在當地替人做法事,幾十年前打仗時舉 家逃難到香港,父親一輩開始涉足殯儀 業,郭凱邦是獨子,自幼在道堂成長, 孩童時穿梭於棺木間玩捉迷藏,對父親 的工作滿腹好奇。「我記得十五歲,升 中四,9月1日開學,我9月28日就同班 主任講,我要退學,要去做殯儀,在這 一行發展。」

郭凱邦自言,年輕時十分反叛,不 想為讀書而讀書,既然已決心做這一 行,何不索性付諸實踐,只是父親極力 反對,想他多讀幾年書,郭凱邦沒理 會,偷偷跟着叔父學師,「跟跟下,父 親見我不是鬧着玩,也不再反對,開始 讓我跟他工作。」

面對遺體,初入行時總有點害怕, 但抱着父親教導的宗旨,也就不怕了。「他常說幫助先人就是最大功德,即使 面對遺體,我在幫他,只要把喪事辦 好,先人舒服、家人舒服,行得正企得 正,一正壓百邪。」父親偶爾見到兒子 工作上有不足之處,不會當場指責, 「父親知道我脾氣不好,很多時是回家 後才跟我說『下次可以這樣做』,始終 有親人提點,走少了很多冤枉路。」

殯儀服務講求細節,而且不能出 錯,全靠經驗累積,不能一蹴而就: 「例如移棺柩,一定是遺體腳的一方行 先,直至棺柩吊到墓穴上方,才轉向將 頭向墓碑。常常有人問,為甚麼不調轉 抬,落葬時就不用轉向,就是外人不理 解『腳先行』這邏輯。」坊間有不少傳 聞,關於殯儀界的靈異事件,郭凱邦聽 過不少,但未親身經歷過,反而人情冷 暖,令他印象更深:「最記得一位先 人,幾個兒子不和,靈堂上做緊宗教儀 式時,突然打起來,整個程序要終止, 還要報警處理,有家屬看到這場面,控 制不到情緒,發狂大叫,要救護車送 院。」

2002年,郭凱邦自立門戶,父親 開始站到幕後,讓他全權處理每宗個 案,而店名「享福」則是父親所改,取 其「享壽天年、福蔭後人」意思。可惜 父親於2014年,因癌症離世,離開前的 一星期,兩父子在一程車途中深情剖 白,父親的囑咐,他都記在心裏。郭凱 邦說:「即使做我們這一行,親人離世 都會悲傷,但悲傷過後,想到他留給我 的智慧思想,是最好的承傳。」

師承葉準學拳學做人

父親對郭凱邦的影響,不只在殯 儀事業上,還有在他小學的時候,帶 他去學詠春。「我小學的時候,個子 較小,父親擔心我會被人欺負,有一 天看到葉準師傅招生授徒,就帶我去 拜師,當時師傅見到我,覺得年紀太 小,原本不肯收,父親一直央求,最 終師傅都收了我做徒弟。」初入門的 少年郭凱邦,到葉準家中學拳、打木 人樁,惟師徒年齡畢竟相差過半百, 溝通不多。年少氣盛的他,有了功夫 的根底,卻未修煉武者的內涵,在校 內、街外,食煙、打架變了平常事, 「都闖過不少禍,好彩當時無打死 人,所以我很少談自己學功夫,不想 惹來甚麼鬥爭。」

羽翼漸豐的郭凱邦,才慢慢參透 到師傅的話中意,「練功時,他經常 教我:愈緊張,愈要放鬆,靜一靜, 一緊張,就會出錯。細個唔識,只係 一直記住呢句話。後來才明白,師傅 不只在說功夫,任何事也應如此,先 靜下來,再慢慢想清楚。」曾經主動 「丟低書包」的郭凱邦,中年重拾起閱讀之趣,更愛上古琴,「我覺得跟 古琴有點不解之緣,它跟其他樂器不 同,好特別、好優雅,音調令人心曠 神怡,讓我放鬆。」能令郭凱邦愛不 釋手的書,都是研究中國文化,「學 《易經》、《道德經》對我人生有好 大得着,『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同拳理、曲理一樣,統統可以套用到 人生, 作為我處事的指 引。」

多年來見盡生榮死哀, 郭凱邦對生死早有領悟: 「做人很公平,即使富人權 貴,出世一次,死亡也是一 次;出世時光脫脫,死時也 是光脫脫,甚麼也帶不走,所以更加要珍惜生命,想做甚麼就盡量 去做。」他也早已為兩名女兒傳授生命 教育。儘管兩女現時只得十歲和七歲, 但他毫不忌諱,讓她們早點上這一課, 也希望她們學懂珍惜及放下。一生替別 人辦喪事,奢華簡約,應有盡有。有否 想像過自己的喪禮要怎辦?郭凱邦淡淡 然的說:「簡單,安靜來安靜去。」

電子支付帛成趨勢

今年初有一齣電視劇以電子帛金 為主題,引起社會熱議,郭凱邦說現 實中已漸成趨勢。「疫情期間辦喪 禮,內地親友無法到香港參加,會用 微訊支付,向家屬送上帛金,家屬也 可以用電子支付,回一封纓紅利是, 反正是一種心意,沒所謂。」

疫下新常態,也加速了科技在殯 儀服務的應用。「多年前已有人在靈 堂用投影機,播放先人生前片段,現 在親友無法親身參加喪禮,主家會安 排實體視頻、5G直播,當然在靈堂拍 攝,一定先要得到家屬同意。」

郭凱邦曾經到新加坡、馬來西亞 等地拜訪,又曾參加殯儀博覽活動, 跟各地行家交流,令他深感香港殯儀 業發展緩慢:「例如日本,他們會有 一個地方,讓家屬在導師帶領下,親 自帶先人洗身、裝身,陪先人走最後 一程,香港沒有配套,想提供這服務 也不行。」他建議政府,考慮增建一 所公眾殯儀館,「私營殯儀館在疫情 初期,曾拒收新冠離世人士,即使肯 收,也要提高價錢,這些政府都管不 到,增建公眾殯儀館才可以讓政府取 回話事權。」


Image
People

聖保羅書院170周年 三位名醫說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