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 都要講社會效益

Column
Image
隨着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重要性愈來愈高,上市公司要得到基金的青睞,無論是甘心或被迫,都不可忽略在業務過程中對其他持份者在環保及社區的影響。最近,投資者都關心領展的供股集資,但筆者卻看到在2022年的年度報告中,領展承諾將其物業收入的0.25%捐贈出來作社區工作,這種公開的承諾倒令筆者十分欣賞。期望更多上市公司作出相關的承諾,造福社群,建立香港成一個更有愛心的城市。
地鐵公司在2021年的年度報告中,亦披露了當年大約有一千五百萬元用於社區項目,佔當年收入的百分之0.025%。另一方面,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亦承諾在未來對社福項目的資助不會減少──雖然馬會不是商業機構,但其收入始終取決於博彩的興旺與否,這種公開承諾體現了管理層對關心社會的決心,值得嘉許。
 
現時香港上市公司的市值約有三十九萬億元,而其每年的盈利總額約有三萬五千億元,如果每家上市公司都承諾用百分之一的盈利作社會福利項目,已經是三百五十億元。三百五十億元究竟是甚麼概念呢?社會福利署一年的支出約一千億元,扣除綜援的七百億元,每年用於社福的開支就是三百多億元。換句話說,如果每家上市公司都承諾捐出百分之一的盈利,已經等於香港撇除綜援後的全部社會福利開支。由此可見,香港的私營部門的確富可敵國,世界的潮流是要求公司履行更多企業社會責任,而香港的公司其實絕對有能力擔當更重要的角色。隨着港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可持續報告以來,愈來愈多公司更積極地去思考如何落實對社區的投資,現在不少慈善團體亦接獲企業查詢,希望可以捐獻,對社區有所貢獻,無論動機如何,始終都令本港社區,特別是弱勢社群有所獲益。相反,如果企業在ESG上做得不好,後果可能是被投資者摒棄,對股價不利。現在的分析員有時會更進一步,把公司的信貸評級下調,直接令其發債成本上升;而在公司估值上,就乾脆下調其目標價,其影響力都相當深遠。
 
香港上市公司大部分都以香港為家,在戰後發迹,對弱勢社群的處境亦能身同感受。隨在ESG 的來臨,預期對社區的投資會大幅地增加,社福界的朋友未知預備好了嗎?

Image
Column

當心生小念頭 你會自我批評嗎?

Image
Column

AI 大戰如箭在弦

Image
Column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