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告一段落,踏入2025年,大家可有甚麼進修大計?面對市場激烈競爭、產業迅速發展及科技應用普及化,勞動人口持續學習尤其新技能至為重要。今期專題邀請了兩位業界專家來分析新一年的進修學習趨勢,並探討如何為自己確立明確的進修目標。此外,還邀請了一位正在攻讀碩士課程的在職人士,分享她在進修過程中的心得和準備經驗。
持續進修 成打工族必修課
毅知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周綺萍表示,隨着政府積極「搶」人才,令本地人才不僅需要與本地人競爭,還要面對來自其他地區的競爭者。在這樣的職場環境中,持續進修已成為必要。「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面對多元文化的同事,良好的溝通能力尤為重要。即使現時香港經濟環境低迷,但人才供應短缺卻為打工仔帶來有利因素,提高了他們的bargaining power(議價能力)。」
她指出,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各行業的狀況各不相同,打工仔需要了解自己所屬行業的環境。如果行業表現不佳,進修的需求將更加迫切,因此必須審視自身的狀況,以保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近年,政府的持續進修基金(CEF)提高資助上限至二點五萬元,十八歲或以上香港居民即可申請,為打工族提供了良好的進修動機。周綺萍建議,有意進修的人士應盡快修讀相關課程,因為目前政府的財政狀況緊張,未來的資助政策會否有變仍屬未知數。「早點進修、獲得個人增值,總比遲做的好!」
進修方向:軟技巧與科技應用
她又提及,在當前香港經濟逆境下,通常進修分為兩大方向:其一是希望在逆境中尋求突破,特別是企業需要提升員工的創意發揮、團隊協作、溝通和領導能力,這些軟技能對企業發展至為重要;其二是隨着科技迅速發展,許多行業對新科技需求日益增加,例如AI、數碼技術和機器人等。例如在疫情期間,餐飲行業使用機器人送餐服務,未來科技的滲透和應用越見明顯。
「不同行業都面着類似的挑戰,打工仔如果不提升自己的技能,將會被其他人超越。」另外,她特別提醒有意進修的人士,選擇進修前應仔細比較坊間課程的質素和認受性。「有些課程的學費可能要四至五萬元,持續進修基金的資助也無法完全涵蓋得到,須自掏腰包支付,因此選報時宜考慮清楚,避免浪費資源。」
調節策略:進可攻、退可守
此外,打算進修者宜審視個人處於哪一個事業階段、職級及學歷水平。她舉例,如果持有副學士學位的人士,便應考慮攻讀學士學位,並修讀一項感興趣的專科。如果已擁有學士學位的,則可考慮進修碩士學位;如任職財務管理範疇的人,可評估自己的金融科技知識是否足夠,從而修讀相關課程提升能力。
「如果在修讀期間發現自己對課程興趣不大或能力不足,那麼領取了相關學歷便算。反之,如在學習後發現自己對該領域有濃厚興趣,並希望在事業上有長遠發展,則可以考慮持續進修。保持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能找到那種完成一個學歷課程後可選擇進一步深造,以獲取更高學位的課程,將對未來的發展更為有利。」
根據《星島日報》去年10月的報道,政府已完成檢討僱員再培訓局的相關工作,將會提升再培訓局的角色和定位。由為基層勞工提供「就業為本」的培訓,提升至為整體勞動人口提供「技能為本」的培訓課程和策略。由今年初開始,不再設學歷上限,以全民培訓為目標、增加最少一萬五千個年度總學額、加強與高等院校和龍頭企業等合作,及加強職涯規劃和職業配對等服務。」
不同階層 進修去向不同
Amy be Career職涯服務規劃師梁珮君(Amy)表示,近年來各階層人士對進修的意識普遍增強,尤其對AI和元宇宙等熱門主題表現出濃厚興趣。她指,不同階層的在職人士在進修取向上各有特色:基層工作者通常選擇實務性課程,如物業管理、陪月和插花等;中層則傾向於學術性進修,例如攻讀碩士學位,或選擇數碼營銷等實用課程;而管理階層則通過多種渠道吸收新知,例如參加行業會議以擴展視野。
她認為,僱主在評估員工時,不僅僅看重學歷,更看重學歷與工作任務的相關性。高學歷員工通常在語言和組織能力上表現出色,但也可能比較主觀和自視過高。因此,理想情況下,高學歷應配合正確的心態,並與工作需求相匹配,否則即使擁有博士學位,也難以發揮其真正價值。」
「具遠見的僱主會欣賞那些願意持續進修的員工。雖然進修內容未必立即適用,例如近年熱門的ESG課程,當前可能公司未有很多相關項目,但未來卻可能成為關鍵,而這些員工能夠為公司的長期發展帶來價值。」
思考進修動機 避免錯誤期望
Amy亦提到,許多打工族誤以為完成進修就一定能升職,實際上這種期望並不會總是成真。因此,她建議進修前應明確了解課程的實際價值和未來發展方向。「在考慮進修時,有幾個重點需要注意,包括:你是否對該課程充滿興趣?是否覺得自己應具備相關資格?是否渴望獲得一份認可?還是純粹覺得讀了就安樂?總之,要清晰思考自己進修的動機,因為學費往往不菲,避免將來後悔!」
她又強調,進修者應確保自己能從課程中有所得着。「既然投入了金錢和時間,就必須有所收穫。而收穫可以是不同形式的,包括對課程內容熟悉了、擴展對新事物的認知、提升時間管理能力、保持思維活躍。這些都可為未來的職涯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兼讀課程非easy 進修全靠肯堅持
聽完專家分析進修趨勢及須注意事項,我們又聽聽一位正在進修的在職人士分享個人經歷。
有不少人都會利用在職進修來增值自己,甚至是成為轉換職業跑道的踏腳石。Sally也不例外,她本來修讀傳播學系,畢業後先後在不同媒體公司工作。「我一直都很喜歡記者的工作,透過自己的文字把別人的故事記錄下來,與大眾分享,是一份有莫大意義的工作。」她擔任記者三年,惟她擔憂行業的前景及個人發展,後來轉為任職市場營銷及活動策劃的工作。轉職後的工作與以前截然不同,「我的職責主要是籌辦活動,與不同的合作夥伴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並提出可行的方案,令活動順利進行、效果能符合他們的期望。」她現時仍然任職市場營銷及活動策劃的工作,在這三年工作期間她獲得滿足感,「畢竟舉辦活動需要兼顧及平衡不同單位的期望,籌辦過程一點都不容易,前置工作也是非常多及忙碌。不過,令我最開心的是,在活動後收到參加者好的評價、合作夥伴的滿意,這就是對我工作的肯定。」
即使兩份工作都帶給Sally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她沒有就此停下來,更開始思考自己在職涯上其他發展的可能性,最終她選擇在職修讀兩年心理學碩士課程。「最初我是希望修讀輔導課程的,畢竟自己最想做的是輔導,但因為我大學沒有相關課程,無法達到院校的入學要求,因此我轉而選擇修讀心理學。」 於是,2024年9月她重返校園,在正式開學前學系要求沒有相關背景的學生須修讀先修課程,讓他們對心理學有一個初步了解。現在她修讀心理學碩士課程第一年,已感到有不少困難,「由於我以前沒有相關背景及學歷,因此我可以說是對心理學毫無概念,所有知識都是陌生的。不論是先導課程或是第一學期的課堂,都讓我感到吃力。」她坦言,最辛苦的是要在下班後再到學校上課,「雖然一星期只是上兩天課,但因為要在下班後趕至學校上課,有時都會感到疲倦,日常也要分配好時間做功課、溫習和閱讀參考書。」
半工讀之苦,令她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最後決定堅持下去。「我想到如果有一天需要幫助別人,連我自己都無法堅持,又如何鼓勵別人不放棄呢?」即使她未知道畢業後會有甚麼發展,但至少現在會繼續努力進修,爭取多一個可以開拓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