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從口袋中掏出一元,它可以有兩種用途:一是變成貨物或服務,如一輛車或去看醫生,這叫消費;同樣一元,用作投資,就期望將來可以換來更多的金錢。但為甚麼我們希望有更多金錢呢?這牽涉兩種目的,第一是希望更多的金錢可以在將來,特別是年老時,用來購買我們所需的服務或產品,這可以叫作退休之用。第二種目的,是我們純粹想累積更多的金錢,而沒有一種特定計劃去決定將來的用途,又或是喜歡擁有更多財富的滿足感。我不知道讀者是哪一類人,但我相信大部份人都應該屬於前者。
金錢,確實擁有一種魔力。試想想擁有三十萬元跟擁有一架價值三十萬元的房車比較,車子不能變換作金錢,除非有大折讓,但同等價值的金錢卻帶給人們一系列的選擇,你可以買其他的東西或服務,又可以遲一點才決定,又可以去再投資,所以同樣是三十萬元,金錢給予人的價值其實更高,這是擁有金錢的一種吸引力。第二,擁有金錢可以隨時購買其他人提供的東西或服務,這樣金錢就成了一種權力,但擁有汽車的人卻沒有這種權力,所以擁有財富本身就自然給人一種由權力而來的滿足感及自豪感。
本欄一直都是向以第一種投資目的的讀者說話,因為以退休為目的就可以量化目標,如六十歲時有一千萬元資產,亦清楚何時達標,或每年的具體步驟要怎樣才能達標,在過程中亦可以改進投資方式,有點像政府常說的以結果為目標的哲學。
如果以第二種的投資目標來說,就像是任何可以增加財富的機會都不能放過,因為目標是期望擁有更多而帶來更高的滿足感,那麼就沒辦法停下來,因為你永遠都會發現有人比你更富有。《聖經》中有一個財主,他在豐收之時非常苦惱,因沒有足夠的地方去儲存財富,然而上帝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就要你的性命,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
所以,真正有福的人生是為自己設立所需用的目標而有所追求,而不是為擁有更多的更多。有目標的人生,可以在投資之餘去享受生命,而追逐無止境的財富,倒令人失去生命。
我相信讀者都是聰明人,懂得如何選擇。有些年輕的人可能覺得自己實在太窮,比不起他人,又生不逢時,失落卻有心急,過着一種左試右碰的投資生活,筆者可以理解其焦慮,可惜時間不會等人,但「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喪失目標,也比漫無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德國作家萊辛。
註:本欄自2009年開始,談論智富增值至今已有十四年。在下一期開始,筆者認為是時候轉換主題,說說社會創新創業,名為〈社創世紀〉,希望讀者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