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創誕生之今生前世

Column
Image

社會企業或社會創業,在香港的歷史其實超過三十年,在1987年已有豐盛車房,以自負盈虧方式去幫助釋囚重投社會,而政府在2007年則舉辦了第一次的社企高峰會,距今約十八年,繼而把社企發展放在民政事務局旗下。

 

但社企社創的起源其實有更深遠的原因。一直以來,社會的主要活動分成:第一部門,即政府,其主要功能是推動政策、監管及收入再分配給有需要的市民;第二部門即商界,主要是經濟活動,賺取利潤,但要守法及交稅作公共用途,其私有產權有法律保護;第三部門即社福及公民界別,主要是提供社會福祉有關的服務,幫助弱勢社群,其收入則由政府資助及市民大眾的捐獻。

 

在戰後的數十年,第二部門非常成功,掌握了財富及控制了整體社會的資產。至於作為第一部門的政府,環顧全球,政府傾向都是入不敷支,財赤連連,其資金缺口則由口袋有錢的人提供,即市民或商界。經濟高速發展本身是好事,大幅改善物質生活,但亦衍生一些社會問題如貧富懸殊,就算不是跟經濟發展有關,某些社會問題如離婚、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等,都仍然存在,並需要社福部門及市民一起去解決。社會問題揮之不去,但政府可投入的資源卻永遠有限;相反,一些社會學家在看到商人在市場運作中所帶來的成功,開始去想學習他們的管理、財務市場營銷、人事管理、組織力、評核、調研回饋、策略規劃、科技應用等各式各樣的知識技巧,如果能夠應用在解決社會問題上,會否有所突破呢?

 

究竟是甚麼令商界那樣成功呢?商界的邏輯是目標為本,管理者花盡心思,讓消費者受落,自然會產生收入,這種心態及做事方式孵化出很多新事物、新的做事手法及劃時代的創意(只要看看汽車及手機在過去的進化速度便可知道)。社福界別不像商界以金錢為量度標準,在沒有明確的指標去定義何謂成功,這樣在資源運用上就很難比較當中的效益。當然,社福人士及大眾都是有心人,所以社企及社創的出現,就是希望學習商界的各樣技巧,讓社會問有更好的解決或紓緩。當然還有後着,就是希望以有限資源,無論是來自政府或市民,去解決最多的社會問題。

 

社企及社創為解決社會問題而生,讓人帶着很高的期望,現實卻是舉步維艱,當中有份參與的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人、慈善基金、義工、社福人士、投資者甚或公眾,都帶着不少的偏見、疑惑及自身的想法,卻沒有認清目標,放錯重點,為解決社會問題設置了思維障礙(mental barrier)。

 

筆者盼望透過本欄的文章,可以釐清觀點,推動目標為本的香港社企社創發展之路,提高社會福祉。


Image
Column

數碼革命:中小企業的科技轉型之路

Image
Column

你有大腦腐蝕(Brain Rot)嗎?

Image
Column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