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問題多的是,由歧視到共融、貧窮到缺乏機會、精神健康至肢體傷殘、欺凌至家暴等。筆者聽過一種說法是:解決社會問題需要不少資源,資源不足就會使問題惡化,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當然這是真的,但筆者認為不代表全部事實。
我的第一個疑問是:是否若我們有無限資源就可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答案是否定的,想像一下歧視應該仍然會存在,貧富懸殊同樣會存在。
第二個疑問是:世界的物質經濟在二戰後以數十倍地改善,為何我們看到的社會問題好像沒有減少,反而增多?筆者會想像:在過去以農業為本的時代,好像沒有那麼多的問題,是否城市的商業化生活衍生了更多問題?筆者不敢妄下判斷。
如要繼續深究此話題,可以說是人類的罪性,使得社會問題不可能完全解決吧!人們就是會損害他人,有時是自覺的,有時是不自覺的,但傷害卻是真實的。如果物質進步反而衍生更多問題,那麼現代社會的捐獻文化並不是全然的善舉,有部份是用來贖罪吧了。
這樣的討論好像講得太遠了。所以,筆者初步的結論是:單是物質並不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但更多的資源投入的確可以解決到不少問題。
創新出路
社會創新就是以非一般的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所以社創家並不是單一地去要求更多的資源幫助,反而以另一角度去看問題,繼而提出另類方案。例如有些社企聘請長者就業,是改變人們對長者的偏見,並增加他們的幸福感,用的方法不是叫人捐助然後辦教育講座或舉辦令長者快樂的活動。但當長者以工作去展示其相對實力時,歧視可以被有力地推翻,而工作不單是金錢而是提升自我效能感及社交時,幸福感亦隨之上升。當中牽涉的資源是由顧客提供,在市場中是一種自願的交易,沒有補助,沒有相應政策,沒有政策傾斜。
另外,有些問題如沒錢看醫生、讀書或果腹,可以透過補貼,同樣以市場機制去解決。當然,不是所有問題都可用市場機制去幫忙解決。
筆者認為社會問題種類繁多,重要是要認清本質才能想到更有效的方案,所以社創需要認知及方法,缺一不可。
話說回來,正當香港面臨經濟困難,創新方法去回應問題顯得更加重要,所以筆者冀望對社福有負擔的同工,不要單單專注在資源減少而感到灰心,反倒是利用經濟不好的環境去孕育更好的方案。
經濟必然有周期,地緣政治亦可持續數十年甚至整整一個世紀,社創卻應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