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回歸真摰

怎樣才算是「好」?對於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標準都可以不一樣。因為我們心底都有自己的一把尺子──我們常常為一切的事物定標準,要求自己或別人一定要達到這樣的標準才算好;甚至,漸漸變成要求自己或別人達到標準才算是好!不僅對事有尺子,對人,也套上了這把尺子。在有意無意間,這把尺子主導着我們,影響我們對人的眼光,掩蓋了這個人的本身、他的心、他的本質、他的獨特,他這個人 …… 漸漸地,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互動失落了。我們的文化、價值、制度、系統都漸漸出現了不同的尺子,將人以不同的標準分別開來。

從事生命教育這十七年來,其中最讓我心痛的是,在我們的家庭當中,父母子女之間的互動也同樣地受到影響。父母在面對社會競爭文化的張力中,要求自己要做個好的父親、母親,要求子女做個好孩子,「好」又如何定義?這「好」總是因個人的成長、經歷和性情而異。然而,我常常都邀請父母回復最初的愛,發現到底真正渴望的是甚麼?

老來回望,你達到「好」的標準了,擁有「模範」的關係了,但你開心滿足嗎?我,卻更渴望真實的關係,即使有時候流淚痛哭,有時候生氣吵架 …… 卻最能經歷彼此。我聽過一個前輩這樣說,夫妻不止見過彼此最美的時刻,也看見對方最醜陋的一面、最差的缺點。不是嗎?愈是親密的關係,愈可以自然呈現,而不是要時刻做「好」,一切才來得真實。

願那份愛和渴望成為前行的根基,父母與子女一起在愛的滋養和真實渴望的導引中前行,在真實互動中成為人生中跨代的同伴,成為彼此的避風港和加油站。

 

 

撰文:陳志耀

生命教育基會義務總幹事 EDIT Workshop創辦人

電郵:info@reach-the-unreachabl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