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範式轉移

香港人的人生規劃,一般是二十歲前讀書,畢業後步入工作人生,六十歲便可以退休歎世界,最要緊是積蓄夠「搣」二十年,那八十多歲便安心壽終正寢。不過,當科技愈來愈先進,不治之症變得可以治瘉、器官可以3D打印,甚至連腦細胞都能再培育,人類活到百二歲或再不是夢,但長命的同時,煩惱亦會增加。其實,我一直覺得六十歲之後便馬上退休的做法有點匪夷所思,先不說現時「年輕力壯」的六十歲大有人在,即使是身體機能,亦不會馬上由「工作中」一下退化至「退休」。雖然有說退休後大可旅遊、湊孫來消磨時間,事實上退休人士都不會時常旅遊,湊孫更是因人而異。反而因為突然停下來而無所適從,失去寄託而身體變差的大有人在。

 

2017年英國出版的書,作者Lynda Gratton & Andrew Scott,《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中譯名稱為《一百歲的人生戰略》,當中提及要是人可以活到一百歲,他的人生歷程會是:零至二十歲接受教育,二十至六十歲工作,六十歲退休,六十至一百歲左右年老並迎接死亡。觀乎這個人生歷程,似乎普遍適用於城巿體系或已發展國家。隨着醫學進步,人類平均壽命延長,四十年職涯賺得資產,未必足夠六十歲退休後四十年生活的開支。若九十歲依然活着,而之前的工作積蓄都花光了,豈不是活得經濟拮据,生活質素必然降低?近年有一種「長命百二歲」的論調,畢竟人生多出二十年,若退休年齡不變,無論是從個人或是國家出發,財務上都是沉重負擔,人生規劃自然亦大大不同。以往人們曾經相信一份工可以打一世,但即使是日本終身僱用制度亦已經名存實亡;加上人工智能迅速發展,勞動市場的持續改變,工種或者公司有可能因科技日新月異而消失,即使深信「三階段人生」,亦大有可能未夠六十便要嘗「被退休」滋味,人們到底應該如何自處?

 

我認為Slash的興起,即多重身分正是一種應對途徑。年輕人二十多歲時,儘管不用太快投入一項工作,以Slash的方式,探索自己可以做、喜歡做的事業 / 工作,大可一面工作一面發掘自己的興趣,交叉嘗試不同工作來探索人生道路。可以是累積金錢、累積人脈或技能。可能有人會說創業所費不菲,隨時「老本都冇埋」,但在科網世代,創業所需費用遠不如以往昂貴,一人公司亦可以運作良好,以攝影拍片為例,器材便遠比以往便宜,透過網上經營的成本相當有限;加上過往工作所累積的經驗、知識和網絡,若運作良好,更可以有持續收入進帳。當你然後到四、五十歲左右,可以循Slash的方法多元發展,轉向發展自己的平行事業,可以是攝影拍片、做網上KOL或投身創立Start up,即是發展多重職涯身分,甚至從事一些可以超越退休年齡限制的工作,也能賺取收入,這樣就不會再受退休年紀局限,直至七十歲都可以賺取到收入了。可見Slash已不止是工作方式的轉變,實在是人生存方式的一種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