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詩寫生

最近,有機會跟一位年輕老師碰面,說起這一兩年間的疫情和社會狀況。我問他在種種的不開心和糾結下,會做些甚麼舒緩心靈,讓自己或學生走出陰霾?這位年輕的朋友的答覆是:讀詩。這個答案雖有點意外,但與他的英文科背景倒也配合。不少人苦悶的時候會透過閱讀來解憂,有的從漫畫放鬆精神、有的看聖經得到安慰,而他的就是「詩」!在情緒起伏時,更喜歡寫詩抒發情感。這令我想起一位詩人,她是美國國家桂冠詩人,也是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伊絲.葛綠珂(Louise Glück)。自幼愛寫詩的她在大學時,因患上了嚴重精神性厭食症而輟學。根據日後的訪談,她表達以為透過拒絕進食,「可脫離軀殼,達到創作心靈的純粹。」後來經過醫生的治療,並鼓勵露伊絲把所思所感化成文字,慢慢從痛苦中釋放出內心的力量。看來,青春期的艱難反倒成為她創作的養分。在陳育虹譯的《野鳶尾》(The Wild Iris)中,〈退隱的光〉有兩段詩歌或許能道出詩人的心路歷程:

 

「你們就像小小孩

總是等着聽故事

而故事我說了一遍又一遍

已經全說膩了

所以我給你們筆和紙,給你們

我下午在茂盛的草原

親手探集蘆葦

做成的筆,要你們自己寫故事

 

如我如期,創作

帶給你們的強烈喜悅

一如鴻濛初啟 …… 」

 

詩是最原始的文體,也是思想的載體。而詩人給人的印象充滿「喜怒哀樂」,往往是個寂寞的人,他們是來自荒野的聲音。惟余光中教授詩人鼓勵大學生多讀詩,以致能過一個有詩意的生活,因為「詩教我們在得意時享受人生,在失意時忍受人生!」。他提出「閱讀之必要,想像之必要,同情之必要。」是詩人必具條件,但這豈不也是你我此刻的需要?起來吧,讀一首詩,細味人生;停下來,寫一首詩,說出自己的故事!

 

萬樂人

突破機構總幹事

電郵:eacorp@breakthrough.org.hk